心情不好的时候常抱怨做不出自己喜欢的方案,但错过很多机会之后,才恍然悟出:机会是有很多,能不能把握住,就看自己是否坚持。坚持做,坚持认真,坚持汲取别人的意见,坚持说服别人,坚持自己的自信,坚持自己的执业底线。
1.接到任务
常见的是甲方直接给几页设计任务书,作为刚毕业的学生惯于接受这样的开端,按着书上的设计要求,交图时间,开始工作,这算比较正规的。工作几年后,遇到形形色色的设计任务,有时是甲方写几行字,提出面积指标,约定个时间,开始工作。也有甲方出个意向,我们根据经验也能开始工作。后两者常是前期概念设计的开端。 2.搜集资料
看似漫无目的搜资能让视野更开阔
现场资料
特色地方资料 相关设计资料
看闲书,放松心态,从上一个项目的思维惯性中脱离出来! 3.交换资料 小组成员聚在一起聊天,头脑风暴,每个人的搜资的过程和侧重点都不一样,互相聊天,互相启发,放松心态,增进感情 4.搜集资料 受到别人启发,可能会加速个人在某个方面的兴趣,继续搜集资料。 5.总结资料 小组成员聚在一起聊天,头脑风暴,总结 关键词 现场资料:湖遗址 历史资料:钺戈圆鼎,质朴混野 地方资料:炎热 设计资料:博物馆 6.熟读任务书 有时发现任务书也不是天书,反而是束缚灵感的羁绊。凭建筑师的职业经验提出超越任务书的更合理的思路,可能是冒险,但只要你有足够自信的经验,“冒险”之后总是有好结果。恩,接到任务,首先要熟读之后善于发问,在问题中才会更好的理解设计的需要。好方案就是在甲方的要求和设计师的梦想相碰撞的过程中逐渐找到的平衡点。 书上说,建筑要坐北朝南。但实际分析,从西侧入口更好些,或者说是西南。 7.画草图,建草模 尽量少用计算机,手绘草图的灵感是除了你自己亲身接触以外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再有空,若有激情,就找材料做实体模型。 最差也得用计算机搭个模型。 实体模型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三维的比二维的感染力更强。在用地上摆弄实体模型,更有效,更直观,痛快淋漓。
8.布局 布局是类,如人类、鸟类 先定布局,布局是建筑在场地上的布置朝向,占地形状,面积,高度等等,我坚信,一块地上的建筑布局只有一种最适合 打印平面,立面图拼做的纸模型,没找到双面胶,用胶水粘纸容易变形,就用订书针订了。 用废旧的草图和剪纸的边角料揉成树团,合理的废物利用 9.概念 概念是思想 群聊、资料、草图、模型等信息形成概念: 1)方形是自然界质朴的形,盘龙城遗址的形态 2)卷云纹是商代典型装饰纹样 3)扭转的建筑与湖岸线匹配 4)转角窗朝向湖面景观 5)建筑的两头分别指向遗址区和公园入口 10.体量 再谈,体量是骨,确定虚实,比例,构成 11.平面 剖面 然后,平面、剖面是血肉,平面剖面确定建筑空间 12. 立面
最后,立面是外衣, 一个人可以穿多种衣服,但某件衣服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13.细节设计 细节纹理 空间设计 14.后期制作 分析:把做方案的过程理一遍,就是分析 我向来喜欢推敲建筑关系到百分之八九十时才去做效果图,模型,不愿在指挥别人干活的时候做,因为自己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
15.表达与表现 就是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别人, 1)用纸介质表达与表现,做文本,表达方式不必局限在效果图,总平面图,平立剖,说明等等顺序排列,可以灵活穿插,以表达自己的思路为表现目的。
2)用多媒体介质表达与表现,做演示动画文件,有声有色,能预先反复修改,最终达到满意目的。 3)面对面表达与表现,讲标。是重要的表达环节,有些不容易用文本表现的建筑构思,要浓缩精炼清晰表达在有限的时间内,非一两个项目能练就的。 后记: 方案设计不是线性的过程,而是错综复杂,前后交叉,随时可能从头再来的,这么多过程要在一两个月内完成,时间不富裕。 前几天亲历讲标,也道听途说一些业内花絮,回来很失落,因为感到自己的渺小。面对评委,一个很复杂的圈子,没有公平,圈内人帮圈内人。即使专家评好,还得政府拍板。无论你的方案做的好与坏,只不过是能否中标的一个小小环节而已。 结论:不能埋头干活,还得抬头看路,在圈子里混个脸熟先,日后好办事。
|